“韓國料”(市場上簡稱“韓料”),是目前軟玉市場上出現的一個“新品種”,說其為“新品種”,是因為此類型的軟玉以前很少在市場上出現,而如今,在河南、廣東等幾大軟玉市場,均有相當數量的產品存在,隨著俄羅斯產軟玉和青海產軟玉的產量日漸減少,市場上的“韓國料”軟玉占有比例逐漸增多;以往,軟玉主要有三大產地:新疆、俄羅斯、青海,“韓國料”軟玉的出現,打破了 “三分天下”的格局,同時也給軟玉的產地鑒別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筆者對近年來市場上新出現的“韓國料”進行了系統的測試和分析,旨在為業內人士了解“韓國料”軟玉提供了專業信息以及產地鑒別參考資料。文章的最后,筆者還對“韓國料”軟玉的來源及市場行情進行了分析。
1 樣品及測試分析
2007年起,在河南、廣東的軟玉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行話稱“韓料”的軟玉,但未見相關研究資料和報道。筆者從河南鎮平、廣東廣州及揭陽市場上,收集了一批具有代表意義的“韓國料”軟玉,進行了常規寶石學測試、紅外光譜以及X射線粉末衍射分析、能譜檢測等測試分析。
1.1 寶石學特征
肉眼觀察,“韓國料”軟玉顏色單一,底色以白色為主,普遍帶深淺不一的黃色調或淡淡的青白色調,無論其顏色多白,只要仔細觀察,總是可以發現其帶有黃色色調或淡淡的青白色調,極少有純白色(圖1a、b、c);皮色:“韓國料”軟玉基本上是山料,市場上所見的帶紅色或黃色皮的“韓國料”軟玉,基本都是假皮,因此談不上什么皮色(圖1d);油脂光澤;纖維交織結構、細粒狀結構,結構比較疏松,不夠致密,結構質地比較單一,變化不大,原石斷截面可見較粗顆粒;另外,還可觀察到呈斑狀密集分布或者呈一定方向排列的白色斑塊(圖1e、f);無解理面閃光。
選取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韓國料”進行常規測試,折射率1.61~1.62(點測);密度為2.94~2.97g/cm3,平均2.95 g/cm3(靜水稱重法);摩氏硬度為6~6.5。
與青海和俄羅斯產軟玉[1]相比,“韓國料”軟玉光澤略差于俄料和青海料,拋光面可見特征的微波紋,局部拋光面不平滑;結構類似于俄料的結構,相對要細膩一些,但又不如青海料細膩,透明度比俄料要好,不見水線,結構介于俄料青海料兩者之間。硬度較低,性較脆,加工過程中比較容易斷裂,因此其雕工大多比較粗糙,有的甚至是機器雕的,一看就能看出來(筆者走訪“韓國料”軟玉加工企業得知,“韓國料”的平均硬度要比俄羅斯料軟玉和青海料軟玉略低,而且性較脆導致其加工過程不理想,因此原料價相對比較便宜);
圖1 “韓國料”軟玉樣品
Fig. 1 Sample of “the South Korean material” Nephrite
(a:帶有淡淡的青白色調韓國料原料;b:帶淡黃綠色調韓國料手鐲;c:典型的帶明顯的淺黃綠色調韓國料掛件; d:帶假皮的韓國料手把件,略帶淡黃色調;圖e、f:韓國料典型的白色斑塊密集排列構造)
1.2紅外光譜測試
采用布魯克TENSOR27型紅外光譜儀對樣品進行了測試,用漫反射法,分辨率為2cm-1,測量范圍為400~1600 cm-1,掃描信號累加為32次。從紅外圖譜可見,與俄羅斯、青海產軟玉的圖譜是一致的,未見明顯的其他吸收峰位,是典型的軟玉圖譜(見圖2)。
Fig.2 Infrared spectra of“the South Korean material”
1.3 X射線粉末衍射
采用日本Rigaku型X 射線粉晶衍射儀對樣品進行了物相分析, 將樣品在瑪瑙研缽中研磨成微米級粒徑的細小顆粒,然后置入樣品架的凹槽中,采用備壓法制備樣品。Cu靶(λ= 0. 154 nm) ,工作電壓為30 kV , 電流為20 mA , 單色器Ni,掃描步長為0.02,積分時間為0.2s,使用連續掃描方式,掃描速度為4°/min。結果顯示,“韓國料”軟玉的主要礦物組成是透閃石;(見圖3,表1) 文章來源(玉器人網:http://www.yuqiren.com )
Fig3 X-ray diffraction diagrams of “the South Korean material” Nephrite
表1 韓國料軟玉樣品的X射線粉末衍射數據
Table 1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data of “the South Korean material” Nephrite
|
2-Theta |
d(A) |
Height |
I/% |
1 |
10.42 |
8.4894 |
497 |
50 |
2 |
18.14 |
4.8902 |
245 |
25 |
3 |
19.54 |
4.5428 |
285 |
29 |
4 |
26.3 |
3.3885 |
385 |
39 |
5 |
27.14 |
3.2855 |
521 |
52 |
6 |
28.5 |
3.1317 |
998 |
100 |
7 |
30.36 |
2.994 |
402 |
40 |
8 |
33.12 |
2.7047 |
497 |
50 |
9 |
34.52 |
2.5981 |
316 |
32 |
10 |
35.36 |
2.5383 |
513 |
51 |
11 |
41.68 |
2.1669 |
341 |
34 |
1.4能譜測試分析
采用S-520掃描電子顯微鏡和INCA能譜儀對選取的典型樣品進行了化學成分測試,結果如表2。
表2 “韓國料”軟玉樣品的化學成分
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outh Korean material” Nephrite
樣品 |
MgO |
Al2O3 |
SiO2 |
CaO |
Cr2O3 |
MnO |
Fe2O3 |
K2O |
TiO2 |
Na2O |
Totals |
1 |
20.39 |
0.69 |
60.91 |
16.79 |
0.25 |
0.27 |
0.71 |
0 |
0 |
0 |
100.01 |
2 |
20.47 |
0.73 |
60.7 |
16.73 |
0.31 |
0.24 |
0.77 |
0 |
0 |
0 |
99.95 |
3 |
20.81 |
0.68 |
60.61 |
16.69 |
0.22 |
0.2 |
0.81 |
0 |
0 |
0 |
100.02 |
平均 |
20.55 |
0.7 |
60.74 |
16.74 |
0.26 |
0.24 |
0.76 |
0 |
0 |
0 |
99.99 |
(Ca2.2914Mn0.0289)2.303(Mg3.8709Al0.1048Cr0.0253Fe0.0687)4.0697(Si7.7562O22)
1.與新疆白玉、青白玉、岫巖軟玉、俄羅斯軟玉比較,“韓國料”軟玉Cr2O3含量明顯較高;新疆白玉、青白玉及青海白玉的Cr2O3含量非常低,有的新疆白玉、青白玉甚至可能不含Cr2O3;俄羅斯白玉的Cr2O3含量也比較低;岫巖青白玉、青玉、白玉、黃白色軟玉的Cr2O3含量也是非常低的,有的甚至可能是不含Cr2O3。2.”韓國料”軟玉的Na2O含量非常低、甚至探測不到Na元素;俄羅斯、青海、岫巖軟玉的Na2O含量相對普遍要高于“韓國料”軟玉,個別非常低;而新疆白玉、青白玉、青玉的Na2O含量相對比其它產地較高,少數的Na2O含量也比較低。3.“韓國料”軟玉的K2O含量非常低甚至可能是無,這點與青海、岫巖軟玉的比較相似;但新疆白玉、青白玉及俄羅斯白玉的K2O含量就明顯比“韓國料”軟玉要高一些。4.“韓國料”軟玉的TiO2含量非常低甚至可能是無;新疆白玉、青白玉和俄羅斯白玉、青玉的TiO2含量也比較低個別接近無;岫巖軟玉的TiO2含量普遍比較低個別接近無,極少數品種的TiO2含量比較突出;青海白玉的的TiO2含量也非常低。
2 結論
綜合以上測試結果我們可以確認,市場上稱為“韓國料”的玉石就是軟玉,依據現行國家標準,其鑒定名稱可命名為“軟玉”或“和田玉”;另外通過對“韓國料”軟玉的顏色、光澤、質地等內外部特征進行觀察可初步鑒別其產地;而通過能譜測試得知了“韓國料”軟玉的化學成分特征與俄羅斯、青海及岫巖軟玉存在不同之處,尤其是“韓國料”軟玉的Cr2O3含量要明顯高于其它產地的白玉、青白玉、黃白色軟玉,這一點,是否可以作為鑒別“韓國料”軟玉產地的決定性依據呢?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3 來源及市場行情分析
軟玉原生礦床分布于中國、俄羅斯、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1];筆者走訪了一些軟玉批發商,詢問“韓國料”軟玉的來源,其中有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說法:有個北京的老板包下了韓國的一個石材礦,把開采出來的石頭磨成石板,用于房屋裝飾材料,銷往韓國、臺灣、香港、日本等地。某日,有個河南人經過該礦,驚訝的發現山上一座豪宅的墻壁地板屋頂居然是用巨大的白玉石板做成的,該豪宅自然是那位北京老板建的。河南人于是去探聽來龍去脈,得知消息后暗喜,想了辦法把這個礦盤下來,同時,派人去韓國、日本等地把那些用于裝飾的石板買回來,有的直接就把墻壁拆了把地板撬了,然后把這些買回來的石板運回內地白玉市場上賣,賺取了巨大利潤,也就是從那以后,軟玉市場上便出現了“韓國料”軟玉。
“韓國料”軟玉相對于新疆軟玉、俄料、青海料來說,確實有些加工上和性能上的缺點,所以至今有一些行家都不大喜歡“韓國料”軟玉。也正因為如此,韓國料的價格相對來說較便宜。筆者認為,作為白玉市場產品的新成員,“韓國料”在加工一些首飾上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雖然它的性質較脆,質地不夠細膩,但它的均勻性很好,加工成品不會出現其他軟玉出現的質地不均,正反面差別太大的問題,而且它帶的淡淡的黃綠色也比較耐看,隨著時間推移,“韓國料”軟玉是會漸漸被接受的。 文章來源(中國玉器人網:http://www.yuqiren.com )
Copyright 2012 珠寶玉石檢測中心 版權所有 豫ICP備16004381號-1